(资料图)
塞内加尔是稻米消费大国。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水稻种植业的扶持和补贴力度,但稻米产量仍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,长年依赖进口。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,实现稻米自给自足日益成为该国国内共识。
实现稻米自给自足目标有助于解决该国粮食安全问题。一方面,塞内加尔稻米进口量大,长期贸易逆差会消耗大量外汇储备,对宏观经济造成不良影响;另一方面,当前国际大米需求较为旺盛,加上受当前国际形势影响供应吃紧,价格处于上升通道,印度、泰国等部分主要出口国大米价格已创10年来新高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塞内加尔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生产技术创新,正在推广“水稻集约化系统”。塞内加尔政府在向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加大投资力度,将水稻集约化系统普及到28500公顷稻田中。
研究显示,这种新型灌溉模式一举多得,能够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用水量和甲烷排放量。
过去,塞内加尔的水稻培育主要采用传统漫灌模式。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,除了会造成土壤板结,浪费肥料,滋生病害外,还会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甲烷。其原理是,通过“淹水”将空气与土壤隔绝,形成厌氧环境,土壤中的原生碳、植株残体等有机质被逐级分解为易溶解有机质,再被相关细菌利用还原产生甲烷。
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,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数据显示,过去20年间,甲烷对全球气温的影响远远大于二氧化碳。另据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(CCAC)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于2021年5月联合发布的《全球甲烷评估》报告统计,水稻种植“贡献”了全球甲烷人为排放量的8%。
水稻集约化系统种植的核心是间歇灌溉,在塞内加尔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。在该国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法蒂克区,该方法的成功普及推动地区稻米产量明显增加。根据塞内加尔农业部门的说法,借助该方法,当地农户不仅第一次实现了稻米自给,还能出售余粮盈利。
资料显示,水稻集约化系统种植在增产方面的优势突出:一方面,浅水层使化肥更容易抵达植物根部,植物得以更好吸收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;另一方面,间歇灌溉给水稻施加了“水分胁迫”,适度适时的干燥环境逼迫植物根系持续扩张以寻找水分,发达的根系与水稻产量成正比,既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多营养,同时也提升了植物的抗倒伏能力,强化了对恶劣气候的适应性。
当然,水稻集约化系统并非没有弊端,透气的土壤环境不仅适合水稻生长,也为杂草繁衍提供了理想环境。塞内加尔工业相对落后,农药、农机需要大量依靠进口。同时,当地既缺少先进化学除草剂,也缺乏有效措施解决杂草过多的问题。
不过,总体来看,推动水稻集约化系统种植明显利大于弊,法蒂克区试点成功也给塞内加尔政府带来了更大信心。塞内加尔方面相信,通过加大政策性扶持与奖励,并改进农业生产方式,塞内加尔有潜力从稻米净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。 (经济日报记者 林家全)
关键词: